第一次见到“精品”的“平利腊肉”,那是在去年的西洽会上。在安康平利的展台上,一种叫“家家贝”的腊肉,几乎会让所有经过这里的游客、商家驻足探望。好奇地观看着其各种模样:有外包装犹如水果糖的,有极具陕南风情且形状各异的竹器包装的……这种外形新视觉,让人们对腊肉这种传统食品以往外形粗糙、包装大红大绿的印记产生了巨大的反差。这个把“平利腊肉”做成“精品”的女人就叫贺胜春。
贺胜春,43岁,一头卷曲蓬松的长发,举止娴静,端庄典雅。她在平利县,无论是在政府各机关里,还是在偏远的乡村山寨,几乎是无人不知的人物。能拿她的腊肉作为礼品,无疑是今天平利人向外彰显地域之美的一种自豪。这些是记者近日在平利走访中以及见到贺胜春后留下的最直观印象。
贺胜春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。年少时生活在大山深处,所有的农活都样样精通,求学时的专业也离不开山区的农业耕作:畜牧兽医专业。尽管毕业后在这一行业干得有声有色,可最终离开,实为收入难以保证。她的第一桶金,也没离开过山区里艰难的交通——销售摩托车。数年里,她由“点”做起,由“小”做起,最后销售网络覆盖了全县的每一个角落。这期间,她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。
转到今天做腊肉,用她的话讲,“实属被迫。一是摩托车销售已处‘夕阳之状’,二是家乡有庞大的生猪市场,原本就很有名气的‘平利腊肉’,在市场上本身就具有相当的竞争力。如果能在诱人的色、香、味基础上,再进行深加工,使其品种进一步扩大,并在形状和包装上更符合当今地方特产高端市场需求的要素……想到这些,于是我就一脚踏了进来。”
贺胜春的抱负也一样很简单:我是土生土长的平利人,是两届市人大代表,深知生猪的养殖在平利农民生活中意味着什么?今天,生猪养殖是我省现代农业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,如何使其可持续发展,生机勃勃?让农民在其中看到希望,至关重要的是,要稳固的建立起有品质、有规模、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。我不知未来能否成为挑起这一重担的一份子,但我想试试。去年我们企业所需原料生猪达到5万头,从现在看,今年要大大超过这个数量。